阴雨无阻抢秋收丨酒仙桥街道多维发力守护粮食安全
发布日期: 2025-10-11 15:27 信息来源:兖州区酒仙桥街道 浏览次数:

近期,兖州区遭遇连续阴雨天,秋收工作面临“抢收难、晾晒难、减损难”三重考验。酒仙桥街道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首位,以“雨停即动、分秒必争”的紧迫感,从协调资源、技术指导、便民服务等多维度发力,全力推进秋收抢收工作,最大限度降低阴雨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,用实际行动守护群众“粮袋子”。

跨区协调解难题

“这雨下得人心慌,玉米在地里泡着,再不收就要发芽了!” 面对持续阴雨,酒仙桥街道河头村种粮大户李成急得团团转。针对辖区内轮式收割机在泥泞地块作业效率低的问题,街道主动对接区农机服务中心,详细说明辖区秋收地块情况、作物成熟度及农机需求。经过多方协调,最终从外地调取5台专业履带式收割机投入抢收。

为确保农机“下得去、收得快、减损少”,街道安排专人全程跟踪服务,一方面提前摸排辖区内待收地块,绘制 “秋收作业地图”,引导农机按地块顺序高效作业;另一方面组织村干部、党员志愿者协助农户清理田间积水、疏通沟渠,为农机作业扫清障碍。“有了履带式收割机,再湿的地也能进,一天能收20多亩,比原来快了一倍还多!”看着金灿灿的玉米源源不断地运出田间,张大爷终于松了口气。

精准宣传送技术

“各位村民请注意,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发布了《应对“三秋”大范围降雨技术指导意见》,里面有玉米收割、存储的实用技巧,大家快到村民群里查看!”10月4日清晨,酒仙桥街道各村的大喇叭准时响起,向村民传递秋收技术要点。

为帮助农户科学应对阴雨天气,一方面街道将省、市、区出台的秋收秋种技术指导文件,通过村民微信群、朋友圈等平台精准推送,重点解读 “适时收割、降低含水率”“分层晾晒、防止霉变”等关键措施,累计转发各类指导信息200余条,覆盖农户1200余户;另一方面街道针对种粮大户、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,开展“一对一”上门指导,邀请区农业农村局技术专家现场讲解玉米倒伏后的收割技巧、籽粒烘干参数设置等专业知识,帮助解决实际问题。“专家教我们把收割机割台调低、速度放慢,还指导我们用塑料布垫高玉米堆通风,这一下就减少了不少损失。”辖区家庭农场负责人杨传祥说,在技术指导下,他家的玉米损耗率明显降低。

开辟晾晒 “新空间”

“玉米收下来没地方晒,要是堆在家里肯定会发霉,这可怎么办?”阴雨天气导致农户晾晒场地严重不足,成为继抢收之后的又一难题。酒仙桥街道急群众之所急,迅速整合辖区闲置空间,在兴隆文化园东区、各村居文化广场、闲置厂房院内等区域,划定专属晾晒区,为农户提供免费晾晒场地。

为提升晾晒效率,街道还贴心安排志愿者定期巡查晾晒情况,提醒农户根据天气变化及时遮盖粮食。“以前收了玉米只能在自家院子里小范围晾晒,现在街道把兴隆文化园的空间给我们用,省了烘干的钱,太方便了!”酒仙桥街道田家村村民一边翻晒玉米,一边高兴地说。截至目前,街道已开辟专属晾晒区12处,可满足辖区80%农户的晾晒需求,预计为农户节省烘干成本每户平均300余元。

一线服务不打烊

“国庆中秋不放假,秋收一线就是我们的‘战场’!”国庆中秋双节期间,街道包保干部、村干部、技术顾问组成“秋收服务小队”,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全流程服务。

每天清晨,服务小队都会分片走访各村,通过“看作物长势、查土壤湿度、问收割进度”,实时研判秋收秋种情况,建立“一户一档”秋收进度台账,动态跟踪解决问题。针对部分年老体弱、劳动力短缺的农户,服务小队还组织党员志愿者开展“助农抢收”志愿活动,帮助收割、搬运、晾晒粮食,确保“应收尽收、颗粒归仓”。10月7日,得知陈家村村民杨大爷因子女在外务工,无法及时收割玉米,服务小队立即组织5名志愿者,用半天时间就完成了3亩玉米的收割和搬运工作。“多亏了街道的干部和志愿者,不然我这玉米真不知道该怎么办,太感谢他们了!”杨大爷激动地说。

下一步,街道将继续紧盯天气变化,统筹推进秋种工作,确保“秋收满仓、秋种及时”,为全年粮食丰收筑牢坚实基础。